精品项目

生死时速!男子球场四次心跳骤停 AED 逆转死神


6 月 25 日晚 8 时许,深圳松岗体育中心篮球场突发惊魂一幕:一名男子在激烈对抗中突然踉跄倒地,四肢抽搐后陷入昏迷。这不是普通的晕厥 —— 监控画面显示,男子倒地后全身瘫软,胸廓完全停止起伏,生命体征瞬间消失。更惊险的是,在随后的 10 分钟内,他的心脏四次停止跳动,而每一次,都依靠一台 AED(自动体外除颤器)重新启动。

黄金四分钟的生死博弈

“他当时瞳孔已经散大,颈动脉搏动完全消失。” 回忆起现场情形,体育中心工作人员保金彦仍心有余悸。作为接受过专业急救培训的员工,他在 30 秒内完成了三项关键动作:拨打 120、启动场馆 AED、启动心肺复苏(CPR)。当 AED 电极片贴在男子裸露的胸部时,设备立即发出警报:“建议电击除颤!”

按照 AED 语音提示,保金彦果断按下电击键。第一次除颤后,男子短暂恢复心跳,但仅过 2 分钟,心脏再次停跳。此时,闻讯赶来的三名市民自发加入救援,一人接替胸外按压,另一人清理口腔异物,第三人协助操作 AED。在四次除颤与持续心肺复苏的交替进行中,男子的呼吸和心跳终于在医护人员抵达时恢复。

AED:让非专业者成为救命英雄

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援,完美诠释了 AED 的 “傻瓜式” 救命逻辑。根据 AED 使用规范,施救者只需完成四个步骤:

  1. 开机:掀开设备盖自动启动,语音提示同步响起;
  2. 贴电极:按照图示将电极片贴在右胸锁骨下和左乳头外侧;
  3. 退避分析:所有人远离患者,设备 5-15 秒内完成心律检测;
  4. 电击除颤:若提示 “建议电击”,按下按钮后立即继续胸外按压。

值得关注的是,松岗体育中心配备的 AED 具有智能识别功能,能自动区分成人与儿童模式。“我们要求员工每月参加急救培训,确保每个岗位都有持证救护员。” 场馆负责人介绍,目前场内共设置 4 台 AED,覆盖所有运动区域,且与 120 调度系统实时联动。

k1体育

数据背后的生命密码

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仅有 4-6 分钟,每延迟 1 分钟,存活率下降 7-10%。此次救援中,从男子倒地到首次除颤仅用时 3 分 20 秒,这正是其能生还的关键。根据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数据,2025 年全国公共场所 AED 配置量已超 4.5 万台,配合心肺复苏培训,使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从不足 1% 提升至 12%。

生死时速!男子球场四次心跳骤停 AED 逆转死神

医学专家指出,心脏骤停 80% 由心室颤动引起,而 AED 是唯一能终止室颤的有效手段。“普通人无需担心操作失误,AED 会自动识别是否需要电击。”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张玉梅强调,即使未接受过培训,按照设备语音提示操作也能完成 90% 的步骤。

从 “救命神器” 到 “全民技能”

这场救援的另一启示,是公众急救意识的觉醒。事发时,现场围观者自发组成 “救援链”:有人疏散人群保持通风,有人记录抢救时间节点,有人为医护人员指引路线。这种 “第一目击者” 协作模式,正是国际推崇的 “生存链” 理念。

目前,全国已有超 27 万人通过红十字会持证救护员培训,高德地图等平台也上线了 “AED 一键导航” 功能。“建议每个家庭、每个社区至少有一人掌握心肺复苏和 AED 使用。” 郑州高新区红十字会负责人刘振东表示,他们在 5 月 8 日的急救宣传活动中,正是凭借现场 AED 设备,成功挽救了一名打球男子的生命。

未竟的生命接力

截至发稿,被救男子仍在 ICU 接受治疗,虽未完全苏醒,但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。主治医生透露,前期四次 AED 除颤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,目前患者已脱离急性危险期。

这场救援再次印证:在心脏骤停面前,时间就是生命,而 AED 就是打开生命通道的钥匙。正如松岗体育中心悬挂的标语所示 ——“学会 AED,你就是下一个救人英雄”。当越来越多的人掌握这项技能,或许能让更多家庭免于 “球场悲剧” 的重演。